首页 > 考研资讯> “无理无工”,深圳理工大学怎么建?

“无理无工”,深圳理工大学怎么建?

作者: 头条共创 2024-06-13 21:36:38 考研资讯 0次

文字| 《中国科学报》 记者陈斌

“无理无工”,深圳理工大学怎么建?

近日,随着教育部正式发函,建设近六年的深圳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深圳工业大学)成功“解经费”,将迎来首批本科生今年9月份的学生。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筹建,利用后者优质丰富的科教产教资源资源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事实上,在筹备阶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大学联合培养了千余名学生。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的第一批硕士毕业生就业升学率达100%;深圳工业大学与河北大学联合培养的2024届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达到93%。

这样的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办公室主任范建平看来,建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意义远不止“录取率”这么简单。

“我们希望建立一所没有科学或工程学院的理工大学,”他说。

在我国,理工科院校即使没有理学院(系)和工学院(系),也会根据理工科内的学科设置院系。作为一所新型理工科研究型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准备走一条不寻常的道路。

至于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如何走,范建平多年来一直在思考。

深圳工业大学主校区鸟瞰图。深圳工业大学供图

交叉前沿领域布局院系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我国建立了多所新型理工科研究型大学。您认为此举有何意义?

范建平:当前,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的大趋势。这是我国从工业化后期阶段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的时代要求决定的。当前,前沿科学技术正处于爆发阶段,交叉学科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面对这个时代的大趋势,传统大学由于自身的发展惯性和历史沉淀,往往无法应对快速发展和变革的行业。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

特别是建设一流的新型理工科大学,我们的需求更加迫切。要知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长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科学技术领域长期落后。该领域与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和综合实力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一些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奋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特别是一流的新型理工科大学。

此外,我国设立新型理工科大学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即这些学校可以创造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搅动现有大学的池子,鼓励和竞争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推动全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总体目标。这是我们建设深圳科技大学最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报》:近期,国内高等教育界不时传出建设一些新型理工科大学的消息。您认为深圳工业大学与这些大学有什么区别?

范建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与深圳科学技术高级研究院等一流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的。这不仅是我们最大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一条依托一流科研机构建设一流大学的道路。事实上,这种办学路径是一些世界一流大学采取的发展模式,如麻省理工学院和林肯实验室、芝加哥大学和费米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等,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此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遵循小而精的发展模式。小而精,是指学科建设不求多而求精,不求全而求强。教育“立足基础”,控制本科生数量,成就精英。教育。

《中国科学报》:您提到希望建设一所没有理学院和工学院的理工科大学。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范建平:长期以来,我们遵循“科技-产业”的线性发展模式。事实上,科学与技术是螺旋式相互发展的。打破科学与工程的界限,在交叉前沿领域进行创新,占领制高点是我们的战略。

如前所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在深圳高级学院的基础上建立的。深圳高等研究院成立18年来,形成了与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关注行业前沿的传统。这已经深入深圳科技大学的DNA。

深圳工业大学自建校之初就确定了“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建设大学”的目标。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迄今已孵化企业近2000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深圳工程学院,自然继承了其优质丰富的产业和教育资源。学校周边不仅有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脑科学与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孵化器,还有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园、合成生物产业园等这种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是很多学校所不具备的。

这些因素虽然重要,但都是“外因”。要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深圳工业大学自身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和学院的设置。

在我国,理工科院校数量不多,但大多数院校的学科设置甚至系设置几乎都是按照学科来划分的。这种划分方式虽然便于管理和教学,但往往与现实中的综合产业分布不相符。因此,“理学院”和“工学院”的划分与实际行业存在天然的差距。我们希望在这方面摆脱原有的学科分布,更加贴近深圳实际的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急需的产业方向。

事实上,我们也这样做。

例如,2023年,深圳推出“20+8”产业集群政策,即发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新能源等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计划发展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类脑智能等8个未来产业。深圳职业学院首批设立的7个交叉专业学院分别是生命与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药学院、计算微电子学院。与“20+8”产业集群走半程,可以有力保障相关急需人才供给。可以说是“城一体化、湾一体化”的典型代表。

总之,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已成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的标准,也是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石。

《中国科学报》:目前深圳科技大学几乎所有学科、院系都是交叉学科。这是否也考虑到了实际的产业需求?

范建平:确实如此。事实上,坚持“跨学科专业建设”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重要办学特色,这不仅体现在学院设置上,还体现在专业设置上。

以生命健康学院为例。学院设有生物系、神经生物学系、智能交叉科学中心、心理健康与公共卫生系四个系。主要培养脑科学相关人才。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很多门类在传统专业中几乎不存在。

之所以这样设置,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与现有理工科院校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与现有理工科院校的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希望在交叉学科领域寻找新路径,在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大批国家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天赋。

事实上,我们在坚持“专业交叉建设”的同时,也紧跟国家战略需求。例如,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综合人才,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发展。国产替代;药学院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尖端人才,开发一些原创新药。

科学与技术不是“上下级”

《中国科学报》:筹备期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为其他高校培养了千余名学生。根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入学后每周只有4天上课时间,周五需要进入实验室。这样做有哪些考虑?

范建平:引导本科生从大学进入实验室是大学生进入研究领域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尤为重要。当然,这需要大量的实验室来支持。初步测算,一所拥有4000名本科生的大学需要200个实验室才能满足需求。这也是“科教融合”的好处。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双轨制”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其主要内容大致可概括为:——

大一时,学生在学院系统内进行通识教育,并在三个实验室轮转;大二确定专业,进行职业教育;大二时,他们接受三个轨道的培训(学术轨道、工程轨道和创业轨道);在高年级,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此外,学生每周上课4天+1天科研实践;三年课程学习+一年在校期间实习/实践训练;建立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每个学生获得学历教育和素质教育两份成绩单。

该模式一方面强调“轨道分离”,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科研与实践的结合。所谓“每周上四天课”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在我看来,我们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存在一个误解,即认为两者是一种“上下级”关系。 —— 先有科学,然后科学推动技术发展。这种认识体现在大学教学中,就是我们的培养体系往往是按顺序安排课堂教育和学生实践。课堂教学负责“科学”。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后,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这种实践的最大意义不是发现新的科学,而是验证之前已经被无数次验证过的知识是否正确。

但事实上,科学与技术之间并不存在这样的顺序。两者原本是混在一起的。科学的发展虽然可以引导技术,但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科学。在教学方面,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科学线索远比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们每周五都会“锁上”教室,带学生去不同的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

而且,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只进入自己专业的实验室。相反,我们会鼓励甚至要求学生进入其他专业的实验室,以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促进学术成长。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一名合格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应该是什么样子?

范建平: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勇于创新,特别是勇于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世界。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大湾区是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并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

无论级别、类型的理工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都必须秉持“科技改变世界”的理念,敢于创新。至于创新能力,因人而异,但这个观念必须根植于他们的内心。

另外,深圳科技大学的学生应该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我们必须承认,对分数的重视从学生进入幼儿园起就已经渗透到了他的基因里。这种惯性思维会一直持续到他完成所有学业进入社会。在这个过程中,片面追求分数会影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导致他们进入行业企业后需要再培训。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会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降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希望培养一批有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的学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立德立身,知行合一”,即学生首先要做一名正直的社会公民,并具有探索知识的愿望、能力和执行力,进而将两者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希望培养的优秀人才。

该心软时心软、该心硬时心硬

《中国科学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新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会更注重本土化还是国际化?

范建平: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师资队伍完全本地化或者国际化都是不建议的。两者必须保持平衡,同时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

对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我们更加注重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这不仅与深圳这座城市的国际化定位有关,也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起源”有关。 —— 深圳高等研究院成立18年来,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累计承担科研项目经费超过200亿元。专利合作PCT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高校第一。取得这样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先进院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全球招聘战略,打造了一支国际化的科研团队,值得借鉴。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教师国际化还有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它处于大学国际化大体系的核心。因为大学国际化的本质是“人”的国际化,而不是“物”的国际化或“制度”的国际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所大学有来自其他国家的教师,自然会倾向于招收本国的学生,这无形中会导致学校整体学生构成的国际化。同时,当学校与国际先进体系接轨时,也将得到更多国际化师资团队的支持。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承认两个现实。一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二是师带徒的传统思维会导致很多学术中出现“近亲繁殖”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科老化、学科衰落。创新能力薄弱。这些都凸显了建设国际化教师队伍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报》:深圳工业大学在教师管理方面有哪些独特做法?

范建平:目前,我们将教师岗位大致分为四类:——个教研岗位、教学岗位、科研岗位和导师岗位。在这四类职位中,我们根据职位的不同性质,建立了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比如,我们对教学科研岗位实行预约聘任制。但是,我们不会以此作为消灭教师的手段。相反,我们会回归预聘制和常任制的初衷,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空间和宽松的考核。压力。

对科研岗位、教学岗位、导师岗位以及所有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实行合同制,年度考核与任职期间考核相结合,更加严格。

应该指出的是,任何组织的人事管理体系的最终目标都是使员工队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对此,我们常常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于宽松,“大锅饭”,导致员工臃肿;要么过于宽松,“大锅饭”,导致员工臃肿。或者过于严格,给员工带来太大的压力。

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乏先进、成熟的人事管理体系。无论是聘前—永久聘用制还是淘汰制,都有适用的群体和范围。但关键在于大学管理层能不能什么时候心软、什么时候心软。当你坚硬的时候,你的心就坚硬了。

摸着石头办大学

《中国科学报》:您对深圳科技大学未来的发展有何期望?

范建平:总体来说,学校将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创新发展需求,以及未来科技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端产业发展,探索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以新机制组织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模式,致力于建设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仍将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和深圳“20+8”产业集群及未来发展产业,重点打造一批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企业。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创新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特色新兴学科。

然而,这只是我们的总体目标。我们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但我们不会为此设定具体的路径或时间表,而是会不断优化和调整。高校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当前生活的时代,无论从哪个层面,都在快速发展和变革。这就决定了即使是一所成熟的大学也很难把握时代的脉搏,更不用说像我们这样的新兴大学了。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摸着石头过河建大学”的做法,设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并努力向它靠近。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变化。 10年前,我们无法想象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同样,我们无法预测人工智能是否会在十年内彻底改变高等教育。因此,与其专注于预测未来,不如把握当下并采取相应行动。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