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研资讯> 起底“高校招生”骗局:“内部招生”不靠谱, “志愿咨询”陷阱多!

起底“高校招生”骗局:“内部招生”不靠谱, “志愿咨询”陷阱多!

作者: 头条共创 2024-07-26 09:51:58 考研资讯 0次

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和家长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填写高考申请表。选择合适的专业和学校不仅可以增加录取概率,还直接关系到考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方向。

随着高校招生陆续启动,一些不法分子准备将“黑手”伸向考试招生领域,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实施虚假信息、虚假夸大宣传,制造对申请的焦虑。所有类型的欺诈。

起底“高校招生”骗局:“内部招生”不靠谱, “志愿咨询”陷阱多!

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长从正规渠道了解和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不要轻信各种团体和个人的诱惑,以免上当受骗,蒙受损失。

漫画:李晓君

“内部指标”不可信

“我在学校有内部名额,保证孩子能被录取。” “凭借我在这所学校的人脉,几乎可以以同样的分数考进去。”……每次大学招生季到来,这样的“人才”就会“及时”出现在考生家长身边,声称你有能力可以轻松帮助考生进入心仪的学校。

但这种情况并非如此。

近日,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诈骗案。 2023年5月,赵某因体检成绩低于某大学分数线0.5分,未被某大学录取。经过曹某某的介绍,赵某某认识了被告人彭某某,彭某某表示可以帮其申请学校的入学名额,并承诺如果无法申请入学,将退还全部费用。 2023年5月至2023年7月,彭某某通过编造各种待客送礼、购买入场名额等谎言,骗取赵某4.06万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彭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捏造事实,骗取他人财物4.06万元。金额还是比较大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最终,判处被告人彭某有期徒刑二年零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4万元。

此类诈骗案件并不少见,教育部近日公布了两起类似的典型案件。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高校招生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声称有专门的内部渠道,控制内部招生名额,或者可以以“降分录取”为名。 “定向招生”、“指定招生”等,有的甚至在公文上伪造印章、冒充招生部门工作人员,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事实上,大学招生有严格的工作程序。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向社会公布。未按省(区、市)公布的招生计划不予安排招生。招生省份高校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必须通过公开招生方式录取。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考生和家长应对此类“花钱买大学名额”的欺诈信息保持高度警惕。

招生诈骗有多种类型

与“内部渠道”、“内部指标”等最常见的招生骗局相比,不法分子还会利用考生家长的急切或焦虑,制造各种诈骗陷阱。

有些考生由于表现异常,高考成绩不理想,成绩不符合院校录取要求,但又不愿选择重考。这时,一些不法分子就会抓住考生和家长急于求医的心态,称只要多交点钱,就可以走“捷径”,通过高额学费考上高校。入场费、手续费等

然而,不少考生和家长花钱拿到录取通知书,入学后才发现上当受骗。甚至有的考生直到拿到毕业证书才发现,这根本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文凭,而是成人高等教育文凭或者班级学习证明。文凭证书。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除普通高等教育外,还包括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在线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不同的招生类别有不同的入学要求,以及不同的毕业文凭和雇主要求。因此,考生和家长应认真区分普通高等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避免被误导和欺骗。

在各类高考招生诈骗中,最“明目张胆”的莫过于那些不法分子公然冒充高考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考生发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发送相关录取短信,甚至伪造虚假招生网站,欺骗候选人。将学费转入指定账户,或以其他理由获取个人信息以骗取钱财。

据悉,教育部开展“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点亮”专项行动,协调相关网络平台对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高校官网和微信公众号进行权威标识更好地帮助考生和家长。通过官方渠道确认录取信息。

填写志愿者申请表时要小心

2024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将再创新高,达到1342万人。庞大的市场基础也在不断创造更大的高考志愿报名服务市场。据《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统计,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申请市场付费规模已达9.5亿元。

但随之而来的一些机构资质不全、价格虚高、服务质量差、制造焦虑诱导消费等问题也屡见不鲜。例如,某机构推出了价值数万元的高考申请指导服务,声称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但不少家长购买后发现,该服务只是提供一些通用的申请填写建议,内容与实际宣传不符。严重不符。

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提醒考生和家长谨慎对待市场上的各种自愿申请指导服务,不要相信“高价”的指导和咨询。

一些咨询机构在宣传中总是声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可以对考生进行“精准定位”,确保考生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并诱导考生和家长购买高价服务。教育部调查发现,这些机构使用的参考数据实际上是各省招生考试发布的近年来高考成绩统计和各高校录取分数线等数据的汇总和汇总。每年填写高考申请表前的中介机构。一些机构对招生批次和招生政策没有深入了解,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存在盲点和误区,会误导学生和家长。

拥有“高考志愿策划师”已经成为一些机构吸引客户的“招牌”。但教育部强调,相关部门从未颁发过“高考志愿者策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事实上,这些所谓的策划者没有相关资质和经验,有的甚至是临时招聘的社会人员。他们只听从总部的指示。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指导“线路”。

制造“热门专业”假象、发布所谓“专业排名”过分强调某些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成为当前一些机构推销咨询服务的手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所谓“热门专业”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学生不应考虑“热门或冷门”专业,而应结合个人兴趣和自身优势,追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事实上,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高考志愿申请咨询服务。不仅指导各地建立面向招生考试机构、大学、中学的多方位志愿申请咨询公共服务体系,今年还首次在“阳光高考平台”推出免费阳光服务志愿者信息服务系统整合海量数据系统,做出个性化匹配推荐,从专业、就业、职业等多方面帮助考生了解学校和专业。

在完善服务的同时,教育部还将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对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开展专项管理,纠正价格虚高、虚假夸大宣传、恶意曲解政策等市场乱象。对弄虚作假、散布不良引导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赵晨曦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