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研资讯> 考上博士,淘汰危机却在靠近?

考上博士,淘汰危机却在靠近?

作者: 头条共创 2024-08-28 18:55:02 考研资讯 0次

近期,多所高校启动了博士生中期考核工作。 7月24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公布2024年博士生中期考核结果,14名博士生中期考核未通过。等待他们的将是复试、博士转学。攻读硕士学位,或退学。去年10月,北京青年报对几位主动选择“博士转硕士”的学生进行采访,也引发热议,让博士生的分歧进入公众视野。

他们可能会在经历痛苦和迷茫后转身,主动“降级”硕士;或者在经过大学评估后,他们可能会被动地偏离博士轨道。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强对博士生学业过程的质量监控,将课程评估、资格评估、中期评估、年度评估等评估结果与分流机制相结合。博士之路不仅意味着学历的荣耀,也充满了随时“淘汰”的荆棘。

不是“淘汰”而是“提升卓越”

考上博士,淘汰危机却在靠近?

所谓分流,是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的考核、筛选、分流和淘汰。对于不适合继续博士培养的学生,毕业至退学之间提供多种退出方式。常见的转流方式包括直接退学、转入较低层次的培训,如博士转硕士等。

在国外,长期以来对博士生有严格的隔离和淘汰制度。伯克利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虽然前1-3年的学生流失率高达25%,但被“淘汰”的学生中约有72%获得了硕士学位;美国斯坦福大学将分流淘汰机制作为一种流程管理方法,将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嵌入到博士生培养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高校博士学位标准的逐步提高以及对博士培养过程的严格要求,整个博士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分流和淘汰。

近年来,国家文件多次提出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控制、探索分流激励机制。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建立灵活的监测、引导和分流机制。 2019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号文,重申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实行提前分流。 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大分流力度,分流不适合的研究生”尽早继续攻读学位。” “畅通分流选拔渠道,分流博士生退出并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

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启动了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4所试点高校尝试探索分流淘汰机制,着力提升博士培养质量。除了14所试点高校外,国内一些高校也尝试建立分流淘汰制度,如中南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这些高校出台的分流淘汰机制实施细则通常包括考核内容、不合格博士生分流、分流博士生转硕士后续工作等诸多规定。

事实上,博士流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博士生在训练的各个关键方面都将面临严格的评估。

复旦大学将于2021年推出博士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实施办法,重点在课程学习、资格考试、论文提案、中期评估、预审、评审、和防御,建立分流机制。资格考试成绩分为“通过”和“未通过”,通过“通过”的博士生人数不得高于同批次参加考试的学生总数的90%。复试结果仍为“不及格”的博士生将被退学。其中,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以及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可以申请,经导师、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学校同意,可以转攻硕士学位。博士生对各方面分流、淘汰的实施有异议的,可以提出申诉。

但分流退出机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博士生流在给博士生一定压力的同时,可以增强博士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塑造和成长。

南京大学博士生分流机制被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 5350 号建议的答复》确立为典型模式,探索构建了能够有效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灵活分流和淘汰机制。 2012年,南京大学启动博士生“四、三、三”教育改革。核心是落实博士生资格评估,对排名后15%的博士生实行灵活分流,督导博士生。 2020年起,构建贯穿博士培养全过程的“三级三级学术预警和援助机制”。在博士生即将进入各培养环节前进行学术警示和提醒,督促导师全力培养博士生。

南京大学“433”博士培养模式分解图(截图来自《模式、机制、成效:以质量为核心的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

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实施,将在全校范围内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分流退出机制,对博士生保持适当的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提高博士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相当一部分博士生在第一次资格评定时被“缓考”,但在第二次资格评定时成绩却升级为“优秀”。这不仅有效提高了博士培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博士生的发展。改革博士生导师制度,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要求。

我国高校实行灵活的分流淘汰机制还处于探索过程中。一方面,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实施难度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博士生分流制度是“进口产品”。我国实行三级学位制度,分级培养。与美国的全程培养模式相比,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的费用较低。更高,并且博士学位。分流似乎更加“残酷”。为缓解分流淘汰机制实施中的“水土不服”症状,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博士分流淘汰机制的善后工作,落实预警和缓冲,也是高校未来的重点。采取措施,分级分流。

“合格工厂”越来越难

博士生已成为高校科研的生力军。 2024年1月11日,教育部召开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据介绍,目前中国高校博士生有61.2万人。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招收博士生15.33万人,比上年增长10.29%。

随着博士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博士生“达标离厂”越来越难,不少人延迟毕业。

据教育部官网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博士生未毕业率常年保持在60%以上。虽然有一定的波动,但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几乎每年都有超过10万名博士生未能毕业。毕业。硕士生晚毕业率也常年在10%以上。

博士生的顺利毕业往往需要“过五关斩六将”。能够到达学位申请阶段的博士生,首先要攻克论文提案、中期评估、论文预答辩、论文评审、论文盲审、论文答辩等“关卡”。

“博士论文难”是博士毕业难的主要原因。从论文评价标准来看,学位论文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基本论点、结论和建议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者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研究课题具有创造性见解,并取得重大科学研究或技术成果;专业学位博士学位论文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内容应当反映作者应用专业学位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由于博士论文的要求较高,达到博士论文的毕业标准难度较大。论文找不到创新点、实验缺乏进展、研究领域太新、导师毕业要求高、对老博士的偏见等因素都会阻碍博士生顺利完成论文。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海伟认为,博士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但一些博士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这个专业,为什么要读博士博士,认为完成硕士学位后就能有资格从事博士研究。压力,其实不是。

对博士生的层层考核不是为了“吸”博士生,而是为了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博士生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生力军,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博士生“有资格离厂”,各高校采取多种机制为他们“保驾护航”。比如延长博士生毕业时间、设立灵活的分流机制、不再要求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等。满足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此外,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号文,指出需要进一步强化博士生导师地位。管理,为提高博士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博士分流并不意味着“淘汰”,而是“人才多元化”的体现。

很多博士生选择了“主动转行”,走上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还有一些博士。重新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生被改道后。博士生分流制度的出现,给了学生更多的职业探索空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博士培养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于博士生来说,读博之路是“9981难”,但只有熬过它,才能迎来涅槃时刻;而对于大学来说,面对分流、撤退的重大决策,如何发挥最大作用?保护每一位博士生的权益是可以的,值得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