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研资讯> 研究型大学“顾此失彼”挨批,如何实现一体推进?

研究型大学“顾此失彼”挨批,如何实现一体推进?

作者: 头条共创 2025-01-17 21:17:21 考研资讯 0次

文字|沉宏(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研究型大学“顾此失彼”挨批,如何实现一体推进?

2025年,希望研究型大学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方面有更多探索。

沉红

这几年,我国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基本分为三大类并行发展。 “一带一路”国家各部门下辖的省、市机构分别自上而下负责相关管理工作。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关系相互交织,难免会出现一些工作重叠或空缺的情况。如今,从政府系统高层开始强调“一体化推进”,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也让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

如果将我国的大学简单地分为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类,那么三类大学目前分别从事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人才的聚集和使用。因此,各类高校可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

其中,研究型大学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大学。近年来,此类大学特别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和产教合作,使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博士生教育和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和国家急需的技术突破“卡壳”,仍受到社会诟病。原因是过去人们认为这些大学不注重教学和技术突破,但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们没有统筹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发展,所以在实践中很容易“专注一而失彼”。

如果把教育、科技、人才视为综合事业,首先要明确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没有良好的教育,只有人而没有人才;没有良好的教育,就只有人而没有人才;没有良好的教育和人才,就没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没有良好的教育和人才,就没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社会无法进步,教育成为无源之水,人才无处可去。

下一步要改革大学的组织模式:一是打通大学现有的组织边界,在大学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方面依靠和整合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力量;二是改革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强调学科组织的交叉融合和整合有利于有组织的科学研究,追求有利于凝聚共识、参与竞争的行政组织效能。可以说,研究型大学教育、技术、人才的融合发展,实际上是研究型大学组织创新的结果。

新型研究型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积极改革创新的象征。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学校的多项举措已经或正在将教育、科技、人才融入新时代的创新实践。研究型大学。

“PI(Project Leader)制度”原本是一种教学科研教师的招聘制度。但在南方科技大学,PI制度涉及实验场地分配、科研启动经费、本科生和研究生导师资格等,不再是简单的人事制度,而是科研综合体。财务、人才培养、大学管理等系统。这样,学校就把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优秀师资的聚集和使用融为一体。

学校本科培养中实行的“选拔生制度”也是如此:“六三一”(60%高考分、30%能力测试分、10%面试分)。入学后,进入心仪的院校——选择人生导师——选择各类级别的课程——入学1到2年后选择专业和专业导师——选择科研实验室等,这整合了整个流程本科培养,参与真实的科技工作,与多位高水平导师的日常交流。

上海科技大学的一个重要优势是与中科院研究院的全面合作。院校间相互聘请专家、学生联合培养、科研资源共享、大科学设施共建、重大课题联合研究等,使学校在教育、科学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及技术和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枢纽和学术领域结构非常有特色。其功能、信息、系统和社会四大中心均拥有多个学术领域,并以新兴领域为研究方向和重点。学校部分师资与香港科技大学共享。这一设计有利于大学发展中教育、科技和人才利用的融合。

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新型研究型大学之所以“新”,在于其在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发展体系、师资管理体系、大学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也可以说,大学组织中教育、技术、人才的融合提升,有助于研究型大学尽快实现组织创新,从而实现向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