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研资讯> 东临碣石?东临碣石怎么解释

东临碣石?东临碣石怎么解释

作者: 考研网 2023-10-29 17:54:05 考研资讯 2257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东临碣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东临碣石怎么解释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东临碣石?东临碣石怎么解释

东临碣石怎么解释

解释:东行登上碣石山。

“临”,读音为ln,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中,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临”的基本含义为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如照临、临渊羡鱼;引申含义为到,来,如光临、莅临。

在日常使用中,“临”也常做动词,表示碰上,逢着,如临头。

“临”,初见于商朝甲骨文中,后来陆续在金文、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临”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东临碣石的古义和今义的意思

原词中,“东”和“临”二字古今异义。

先看“东”:今义,指东向方向,方位名词,如东南西北。

古义,这里有往东,向东去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

再看“临”:今义为1,靠近。临街,临河。2,来到,到达。光临。3,将要。临走,临睡。4照字画摹仿。临摹。

古义,登临,登上xx处。(动词)

另外,碣石,原指墓碑石,这里指“碣石山”。

全句的意思是,往东登上碣石山。原句语出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出自哪个典故

这其中的“碣石”就是指碣石山,在河北秦皇岛境内。这句话出自于曹操所作的《观沧海》,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之后创作出来的。乌桓是北方一支游牧民族,在三国时期与袁氏交好。袁绍去世之后曹操一步步消灭袁氏势力,实力不敌的袁尚以及袁熙两兄弟只能逃亡至乌桓,以求庇护。乌桓之后便频频出兵攻打边境百姓,曹操为此感到非常头疼,所以他最后决定亲自率军征伐乌桓以绝后患。

当曹操大军临近老巢时乌桓才有所察觉,于是急忙派出袁尚兄弟二人带领数万军马前去抵御。当时乌桓方出战的多为骑兵,而游牧民族出身的乌桓骑兵本就实力强劲,故而曹军一时间被打得节节败退。不过没多久曹操便发现乌桓军虽然实力强劲,但是阵型却十分混乱,于是他便针对这一点调整进攻策略,从而彻底改变战场局势。最后曹军大获全胜,乌桓死伤无数,就连单于都被斩杀。

当时乌桓民族共分布于三处,曹操在此战结束之后又相继对剩余两处发动进攻,最后全部取得胜利,袁氏剩余势力也因此全部被消除干净。在取得胜战之后曹操便启程班师回朝,回程途中经过一处名为“碣石山”的地方。曹操在登上这座山之后看到了广阔的大海,刚经历胜战的他便有感而发地创作出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作。

其实北方地区名为“碣石”的地方并非只有一处,而是共有三处。之所以认为《观沧海》中所提到的碣石是秦皇岛的碣石山,是后世学者根据相关证据做出的判断。其中证据之一就是孟姜女坟中出土的相关文物,第二个依据则是毛泽东所创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也曾提及“东临碣石”

东临碣石观沧海全文解析

解析

这首诗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含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一个【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两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两句则是对【水何澹澹】这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然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仿佛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原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关于东临碣石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