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研资讯> 心乱时,看一看四书之首《大学》

心乱时,看一看四书之首《大学》

作者: 头条共创 2024-09-21 07:17:27 考研资讯 0次

最近,自媒体写作让我感到心烦意乱。心烦意乱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如果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就会迷失自我。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心的自我反思不是我写作的方向。

于是,我重新研究了《大学》、《大学》。全文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还系统地论述了儒家政治哲学。对人生、处事、治国等都有深刻的启示,非常值得学习。

心乱时,看一看四书之首《大学》

01 《大学》的历史背景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文章。原本是《礼记》的第42章。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著。它实际上是秦汉儒家著作。它是中国古代论述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十三经》是南宋十三部儒家经典一组,深受历代文人推崇。《周易》 ,《尚书》 ,《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0 10-30000、《春秋公羊传》是儒家三礼之一。

我们常说的五经是指《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又称:《诗》、《书》、《礼》、《易》、《春秋》,是学习的核心历代儒家学者的经典。

北宋程镐、程颐极力推崇,南宋朱熹亦作《:010—30000》。最后统称为“四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儒家经典。

宋元以后,《礼记》成为官方学校教科书和科举必读,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诗经》“三个纲领”提出:立德树人、亲民群众、精益求精; “八项”:格物、致知、诚、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人之道。其前提是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02 《尚书》 为什么在四本书中排名第一?

四书是儒家的正统和道家。《礼记》是孔子的言论。《周易》是曾子的作品。《春秋》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著作。《大学章句》记录孟子的言论。因此,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汇集在一起,称为四书。

朱熹认为,四本书的阅读顺序应该是《中庸》、《论语》、《孟子》、《大学》。

四本书的排列中,第一本是《大学》。它的文字最少。为什么它排名第一?

因为《大学》主要讲的是儒家修身之法。核心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以修身为本”。

首先阅读《论语》以建立其规模;读《大学》第二建立其基础;再次阅读《中庸》,激发其前进;最后阅读《孟子》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微妙之处。

03 如何读《大学》?

首先了解《论语》的历史背景。

《孟子》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色、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只有了解了它的背景,才能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

其次,了解《中庸》的作者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姓巳、曾,名沉,字子玉,被后人尊称为“宗圣”。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又名山东嘉祥)人。黄帝后裔,夏禹王后裔,曾殿之子,孔子弟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师,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儒之一圣贤,儒家五圣之一,文庙四妃之一。

曾子参与编撰了《大学》,创作了《大学》、《大学》、《论语》等作品。他提出的修、气、治、平的政治观,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也是他自省、谨慎等修身观和以孝为基础的孝道观。虔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子为人孝顺、忠诚、正直,留下了“咬指伤心”(《二十四孝》之一)、“曾子杀猪”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三、了解《孟子》的文章结构。

《中庸》 全文共十一章。第一章是经典,后十章是解释经典的“传承”。

《经》有一章为孔子原话,为孔子学生曾子所录; 《传》十篇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解释,是曾子的学生记录的。

通过这种安排,我们就有了今天看到的《大学》 版本。

儒家思想有三纲八标。所谓“三纲”,就是指德、新人、追求完美。它既是《大学》的纲领宗旨,也是儒家“立教于天下”的目标。

所谓“八眼”,就是格物、致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实现“三纲”的前提条件,也是儒家思想向我们展示的人生学习阶梯。

纵观四书五经,儒家的一切学说实际上都遵循“三纲八目”。因此,掌握了这“三纲八目”,就相当于掌握了一把儒家之门的钥匙。

沿着这条学习之路一步步走下去,你就会接触到懦弱的经典。就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增知、诚心、正心”的前四个层次是“内修” ;后三层“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治”。

中间的“修养”环节,是连接“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与之前的“内修”工程相衔接,是“修身”;它与下面的“内修”项目有关。 “外治”工程串联起来,“惠及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人生历程奠定在这个阶梯上。因此,它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步骤,而是一条带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路径。它塑造了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心理,至今仍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无论你有意识与否,无论你积极还是消极,“品、诚、正、修、齐、治、平”的理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你的思想、影响着你的行动。让你终于发现你的人生旅程就在这儒家学习的阶梯上或近或远的展开。

四、明四心。

四心分为:慈悲心,这是人的本质;羞心,是意的本质;退心,是礼的本质;是非心,是智慧的本质。

儒家认为,这四心、四端,就是人性。当我们把原本美好本性中添加的坏习惯去掉,把人性中美好的品质展现出来的时候,就是明明德。

我们修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来自于我们先天的四心。

佛教追求成佛、出世,儒家则讲究出世。佛教了解心性,所了解的是佛性;儒家理解心性,理解的是人性。

所以佛教探讨的是佛性,儒家探讨的是人性。

修心的时候,我们不能受外在物质的控制。如果我们的心被外在事物所控制,这就叫做逐物。

你无法追逐事物,也无法用心灵去换取事物。有人问自媒体写作能赚钱吗?我觉得这不是我写作的目的。当时我报名了写作班,因为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手机上,所以我想通过学习来成长。我最初的动机不是追逐事物,而是追求事物。为了学习。

没有经历的人生是不成熟的。只有经历了各种角色、各种生活之后,我们的思想才会变得成熟。明明德的“光明”就在于端正自己的思想,面对自己的内心。

因此,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有所成就,你必须拥有一颗美丽的心,保持你善良的本性并充分表达它。

写在最后:

文章是编译的,所以本文不标记为原创。是为了大家一起学习。欢迎提出建议,但请不要指手画脚。谢谢你!

•结尾•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