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研资讯> 儒家经典《大学》关于经文

儒家经典《大学》关于经文

作者: 头条共创 2024-07-29 00:09:32 考研资讯 0次

经文

《大学》 分为经文和传记两部分。经是大纲,传是对经的具体解释。所以,经是本,传是末。经文开明正气地提出了“三纲”、“八项”,并提出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关系,还提出了《大学》所遵循的原则“物有其本源,物有其本”。如果你知道事物的顺序,那么这是一种捷径”的思维方式。

儒家经典《大学》关于经文

据朱子考证,经是孔子的言论,是曾子记录的;传记是曾子对孔子言论的解释,是曾子弟子记录的。一部经又一部经,代代相传。

【原来的】

大学之道在于厚德、亲民、精益求精。

知道有静可以定,定可以定,定可以定,定可以忧,忧可以得。

事物有开始和结束,事物也有结束和开始。如果你知道事情的顺序,你就能走捷径。

在古代,欲开化天下,必先治国;欲兴天下,必先治国;欲兴天下,必先治国;欲兴天下,必先治国。欲治国,必先齐家;欲治国,必先齐家;欲治国,必先齐家。欲齐家,必先修身;欲齐家,必先修身。欲修身,必先正心;欲修身,必先正心;欲修身,必先正心;欲修身,必先正心。欲正其家,必先正其心。欲诚其心,必先诚其意。欲诚其心,必先识事。认识事物就是研究事物。

深知事理之后,就会知道;了解之后,心就会真诚;了解之后,心就会真诚。心诚则心正;心诚则心正。心正了,才能修身;心正了,才能修身。修身之后再修身。家庭安定了,家庭就和睦了。家齐则治国;家齐则治国。治国之后,天下就太平了。

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如果本来是乱的,结果被治理了,那就错了。厚者为薄,薄者为厚,非其所是。

【解释】

经文原文如上。我们先来看看“大学之道”的含义。我们上面说“大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它的另一层含义是它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古代社会的学术知识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就是“道”,讲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道路。学者皆谈“大学”;小学是“乐器”。 ”,讲的是古代社会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小学”是指礼、乐、射、贞、书法等具体技能。后来的“小学”专指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知识。

如果说“大学”是指一所学校的具体事物,那么“大学之道”就是指这所学校的教育方针;如果说“大学”是指知识的抽象事物,那么“大学之道”就是指这种学习的根本途径。但两者是有联系的。我们“大学”学的是“大学”,我们学校走的是“大学道”,我们学的也是“大学道”。

那么什么是“大学之道”呢?有“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原则。

“明明德”,前一个“明”是使明显、显明、发扬光大的意思,后一个“明”是明亮的意思。 “明明德”字面意思是体现或弘扬光明的道德。但“明德”二字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其中涉及到儒家的性善论。这种“明德”不是人努力获得的,而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正是后天不好的东西的影响,才让它变得晦涩难懂。 《大学章句》解释得最清楚:“明德者,得于天者;虚而不愚者,以一切理应万物者。但若为气所克,被人的欲望所遮蔽,有时而微弱;但本质的光明还没有停止,“清德者”,“精神的空性不无明”,“本质的光明”有能力。彻悟一切理、一切事。

看来朱子的“多理而应万物”的“明德”是一个完美的理想品格,而本质上,这种神秘抽象的“明德”无非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倡的那些仁、义、礼、智、信、柔、礼、俭、诚、敬、公平的品质。在朱子时代,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成为古代封建王朝的顺从臣民。说这些品质是人性中固有的,无非是说古代封建王朝制度是固有的,永远不会改变。

那么,既然我们了解了朱熹的性善论,我们就对“明明德”三个字的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生在“大学”学习“大学之道”时,首要任务就是弘扬和探索自己与生俱来的光明美德,摒弃遮蔽这种光明美德的“为性所限,为人欲所蔽”,让他确实具有圣德的光辉,具有德照世间的大能。

好了,《大学之道》的第一个任务明白了,第二个任务“亲民”自然就可以实现了。人一般被认为是“新”的,即亲近人民就是新人,意味着改变人民、更新人民。如果你悟到了“明德”,拥有了德光闪耀的伟大能力,你就可以启发世界,影响世界,让天下人都向你学习,让天下人都恢复光明的德行,并且那么整个世界就会达到一种完美无缺的状态,不需要改变,那么我们自然就可以实现“止于完美”的第三个任务了。 “停在”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意味着达到、实现,但也意味着达到、实现之后就不需要再改变了。这就像牛顿第二定律。当我们达到完美状态后,我们就不再需要用力,事物自然就会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

关于“亲民”的理念,我们还有几句话要说。把“亲民”视为“新民”,只是朱子、程子的一个说法。古代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王明阳认为,“亲民”是指“亲民”,而不是“新民”。如果将其视为“新人”,那就有失偏颇了。因为“亲民”既是指通过德育改造“教民”,又是用财力养民“养民”,所以我们不仅要以德“育民”,更要以德育人。用钱“养民”。王明阳说:“讲亲民,就是教育民意,讲新人,就认为是有偏颇的。”因为“新人”只有“育人”的幻想,而没有“育人”的现实,所以不能“重教育而轻教育”,甚至“只教不育”。王明阳的话向我们揭示了儒家思想一直存在重精神轻物质、重秩序轻发展、重教育轻实用的先天缺陷。

好吧,让我们回到主要故事。 “大学之道”的三项任务或“三纲”中,第一个或根本的显然是“清德”,修身已成,一切都好办,“近乎”。人”和“止于最佳”不包括在内。接下来的话。或者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统治者自己要“明德”,并鼓励大家“明德”。那么天下就会太平,统治者就会想“尽善尽美”。

“知道有静可以定,定可以定,定可以定,定可以忧,忧可以得。”

可以理解为我们研究“大学之道”所遵循的思想方法和实践路径。

停下来就是最好的地方。有决心、有决心、有方向。安静,心不妄动。平安,平安,你所在的地方。体贴又体贴。得到它,得到它到最后。

当我们知道最高的善在哪里时,我们也就知道了人生的方向和我们的抱负在哪里。我们也可以摒弃浮躁和不合理的想法,做到心平气和,深思熟虑,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条从知道到停止的人生之路。知了知,才知道至善所在;知了知,才知道至善所在;得志,不但知至善,而且行之。你的身心已融入至善境界。理论上,你也可以让自己的德行闪耀于世间。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段话:“十五时立志学,三十时立志,四十时不惑,五十时知知”。天命,六十而耳听,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我觉得这是一条从“知止”到“止止”的人生之路。 “七十岁,随心所欲,不逾矩。”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得逞”的状态。

“万事皆有始有终,万事皆有始有终,知道先后顺序,就会走捷径。”这也是我们学习《大学之道》时所遵循的思维方法或认知路径。事物有根有终。比如这三个节目,相对来说,“明明德”是基础,“亲民”、“坚忍至善”是终点。因为前者做好了,后两者自然也就跟着做好了。好的。而我们做事的时候,自始至终都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比如我们学习《大学之道》,“知止”是开始,“得止”是结束。如果我们知道了认识事物的顺序,我们就基本明白了学习“大学之道”的方法。

好了,现在我们了解了学习《大学之道》的思路,本书还给出了其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八项”:

“古之欲兴天下,必先治国;欲兴天下,必先治国;欲兴天下,必先治国。”欲治国,必先齐家;欲治国,必先齐家;欲治国,必先齐家。欲齐家,必先修身;欲齐家,必先修身。欲修身,必先正心;欲修身,必先正心;欲修身,必先正心;欲修身,必先正心。欲正其家,必先正其心。心要诚,首先意要诚;欲诚其心,必先识事;欲诚其心,必先知其然;认识事物就是研究事物。”

古之欲弘扬天下,必先治国;欲兴天下,必先治国;欲兴天下,必先治国。欲治国,必先治家;欲治国,必先治家;欲治国,必先治家。要想治好自己的家庭,首先要治好自己的家庭。提高自身的品格;修身养性,先端正思想;正其心,必先诚其心;欲正其心,必先其心诚。要使思想真诚,就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要使思想真诚,就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在于探索和穷尽事物的原理。

首先,我们来说说家国关系。我们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家国的概念。西周实行分封制度,不分家国。诸侯级别的封地称为国家,大臣级别的封地称为家族。其实,诸侯之国就是诸侯之家,大臣之家就是大臣之家。国家。当然,诸侯国的事业也很大。有继承王位的直系家族,也有未能继承王位而获得封地的旁系家族。如果旁系家族强大,而直系家族衰落,则前者会夺取王位或实际控制诸侯国。鲁国的三位官员(旁系家族)仲孙、叔孙、季孙,不仅权力太大,无法成为鲁国的实际权力持有者,鲁国公(鲁国的嫡系家族) Lu)跟随他们的脚步。因此,在当时的社会中,治家与治国同等重要。只有把家治好、强了,才能治理好国家。

“八项”中,修身仍是第一,齐家治国是最后的。观物、求知、诚、正、修身,对应于“三纲”中的“清德”工作;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对应于“三纲”中的“清德”工作。 “三个纲领”中的“亲民”工作,最终一切都实现了,才能“止于至善”。

“观物之后就知道了;知道了之后就真诚了;心诚了之后心就正了;心正了就修身;修身了就修身”家和,则国家治;家治,则天下太平。”本段总结了“八项”的顺序,重新按正确顺序排列。俗话说“万事皆有始有终,万事皆有始有终,知其先后,才能走捷径”。 “八项”的过程就是走“捷径”的过程。

“从帝王到百姓,无一不是以修身为基础,最初的混乱与治理的结局并不相同。厚者薄,薄者厚,但他们不在那里。”整个国家从上到下。一切都要以修身为本,其他一切都是小事。修身一做好,封建秩序就如铁桶筑成,万事大吉。如果不把握这个根本,修身的根本就混乱了,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就像你尊敬的人不可能鄙视你,你鄙视的人不可能尊敬你一样,这样的事情也不可能发生。把握了根本,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否则,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