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研资讯> 硕博点激增,“人均硕士”的时代要来了?

硕博点激增,“人均硕士”的时代要来了?

作者: 头条共创 2024-08-19 11:17:01 考研资讯 0次

这更像是他们提高了就业市场的水平。不管什么类型的工作,什么技术含量,从硕士学位开始就成为了职场的通行证。

硕博点激增,“人均硕士”的时代要来了?

撰稿:清流

近期有一则消息备受关注:7月3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此次共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83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24个。

这是什么概念?

此前,全国硕士、博士授权点共有18442个(2022年公布),这意味着这次一次性增长了15%;新增硕士、博士专业中,硕士学位授权点占75%。

有媒体梳理了新增硕士专业的学校,称“学院”二字满屏——个。这种说法当然不准确,但从一些统计数据中确实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例如,淮阴师范学院新增硕士专业数量最多,共15个,其次是大连民族大学、泰州大学和南京工程学院,各拟新增14个硕士专业,其通过率都是100%。从统计表中确实可以看出,通过率较高的学校大部分都不是一流学校。

在人们的印象中,现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多硕士了。求职坑里都是硕士,大学宿舍都不够住,如果再加上这么多硕士名额,未来会出现“人均硕士”吗?时代又怎样呢?

甚至,套用人们所说的国外一年制硕士,未来会不会是一个“人均硕士”的时代?

01

研究生多吗?

整体来看,并不算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口比例为0.95%。

这样一看,确实不多。但如果你筛选数据,你会立即得到不同的外观和感觉。例如,北京这一比例达到9.01%,上海则达到5.4%。 2023年,北京硕士、博士毕业生数量甚至将超过本科毕业生数量。

这是正常的。众所周知,大学的集中程度参差不齐,大学和人才集中在少数地区很正常。

以杭州为例。浙江省统计局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杭州就业人口占全省18.76%,却拥有全省本科生34.22%、硕士生56.98%、博士生65.4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口。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认为硕士、博士太多了,因为他们都集中在少数学校、少数地方。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本次增设硕士和博士项目的想法。大量非一线城市的学校开始增设硕士项目。事实上,有一定的平衡学历分配的意图。

当然,这只能是理想的情况。对于一个拥有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硕士学位的人来说,很难想象他的就业选择会特别广泛。大概率还是会去几个城市去滚。

所以,如果大家已经觉得“研究生太多了”,那么以后的情况恐怕只会变得更糟。

02

其实从个人角度来说,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读硕士、博士当然是好的。更长的教育年限肯定会带来更高的质量和更广阔的视野。

对于大学来说,拥有更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也是好事。这必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而且,拥有更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本身并不一定是问题。如果金融硕士都去证券公司,自动化学位的都去汽车公司,法律学位的都去律师事务所,人们大概不会觉得硕士太多有什么问题。这其实是一件好事,至少从修炼者的整体素质来看。改进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的错配越来越明显。

2021年,中部省份某卷烟厂公布了准入名单。在考入“一线生产操作岗位”的135人中,不乏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共有41人。最多占录取学生总数的30%。

此外,比如斯坦福博士应聘乡镇公务员、东京大学硕士在街道办事处工作、211大学硕士毕业生在火锅店做清洁工、浙江大学毕业生在机场做驱鸟员、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申请工作。普通安检员、保安员招聘需要“硕士学位”的消息十分引人注目。

当然,有人会说,“素质好、学历高、视野更全面、个性更饱满”的年轻人“卷”烟有好处。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份工作不需要研究生学历,而他所付出的额外几年的学习完全是对职场无效、无效的投资呢?

而这或许就是人们感觉“研究生太多”的原因。他们找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工作。他们更像是提高就业市场的水平。 —— 无论什么工种,什么技术含量,大家都是从硕士开始,这已经成为职场通行证。

因此,近年来出现了另一个现象,那就是主动放弃高等教育,拥抱稳定。比如今年,不少高分考生选择提前申请,包括公费师范生、迎新委学员、警校学员,也多次登上热搜。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远见”,他们可能只是更加谨慎:与其拿高学历去碰碰运气,不如节省时间和财务成本,“带学生上学”。

可想而知,现在有大量学校正在增设硕士和博士课程。至少从“有学问”的角度来看,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更容易。 2024年考研人数为438万人,录取率约为20%。与公考相比,这已经是很高了,以后恐怕还会进一步上升。

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很难看到新的硕士和博士项目。 —— 增加的不一定是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的数量,而是拥有海外简历的求职者。 “学历通胀”未来很可能继续加剧。

03

事实上,除了增加新的硕士和博士项目外,人们还可以看到学制体系延伸的趋势——。

比如,过去很多硕士学位,特别是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期限是两年,硕士学位是三年。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始明确硕士三年、博士四年的学制。

据媒体统计,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都出台了类似措施。媒体由此判断,“研究生学制延伸已逐渐成为常态”。

与新增硕士、博士项目的消息相比,人们似乎听到了某种弦外之音:学校是不是被当做就业压力的蓄水池了?

当然,这只是猜测。从教育本身的规律来看,学校提高培养水平、提高培养质量固然是有利的。

但仍然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教育直观的经济回报变得越来越不明确,这可能会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比如前面提到的时间和金钱。别说学费了,有的学生还要支付二战、第三次战争期间的生活费,努力学习考研,补各种补习班的学费,甚至因为学校宿舍住不下,还要交房租。予以容纳。

在目前的人口形势下,这些20多岁、正值壮年的年轻人不仅挣不到钱,而且要投入越来越大的支出。总的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成本。

无形的精神挫败也是一种社会成本。无论如何,读研究生的年轻人一定是孔乙己。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你肯定会学到一堆无用的“屠龙技能”,比如抽象思维、定期总结、论文写作等。这是由研究生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如果很多人最终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体力、重复性的工作,这肯定会带来巨大的落差和不适,以及年轻人整体的自我矮化、愤怒和抑郁。

这也是为什么,一方面,社会早已知道学历被贬值,却还在感叹“硕士当清洁工”这样的新闻。人们心里知道,一定有不匹配和浪费,也知道这是不正常的。

而对于学生来说,恐怕很难说设立更多的硕士和博士项目会降低录取难度。就像现在本科考试不难一样,高考还是很困难,因为好学校总是有限的。

因此,拥有更多的应用选择并不一定意味着有更多的“岸”可以去,而是将“岸”推得更远。你必须游得更远、更长,才能到达真正带来就业优势的地方。梦想学校,不仅仅是学位。

说到教育,恐怕不能只看教育本身。研究生是否多,其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毕竟,数字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其实研究生多了也没关系,只要有足够的岗位与专业匹配就可以了。因此,激活市场、产业升级、创造知识密集型就业岗位是关键问题。

归根结底,只要教育回报令人满意,人们就不会觉得“读研究生是一种损失”,社会也不会觉得“研究生太多了”。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网站分类